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英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随之形成。齐鲁大地抗日烽火遍地点燃。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潍坊军民书写了一部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抗战史诗。潍坊军民配合各抗日部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潍坊先后动员了十几万人参加了抗日武装,几十万人参战,从后勤供应到前线救护,从传递情报到直接参加战斗,经历了反扫荡、反蚕食等上千次的战役战斗,先后有5000多名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支援抗战、坚持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精神永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潍坊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和贡献,从中汲取力量,对振奋精神,加速潍坊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从今日开始将全面回顾这一抗战历史。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中共中央派张经武等人到济南对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开展统战工作,达成释放政治犯等多项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形成。之后,全省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种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原中共寿光县委书记王云生、原中共昌乐特支书记孟繁锷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被释放出狱。中共寿光县委、中共昌邑县委和其他县共产党员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境内。韩复榘畏敌丧胆,图存实力,拒不执行蒋介石的作战命令,不到20天,一退数百里,使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侵占了大半个山东,打乱了国民党第5战区的战略部署。1938年1月,蒋介石以开会为名,逮捕了韩复榘,不久将其枪决。

 

  日军入侵山东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全省党组织和党员在各地发动了一系列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一批抗日武装。其中,寿光、潍县、昌邑三县共产党组织通过武装起义建立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和第八支队占有重要地位。在创建七、八支队的过程中,鹿省三、韩明柱、马保三、王一之等人作出重要贡献。

 

  高举民族义旗开展抗日救亡

 

  抗战爆发后,潍坊各县党组织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高举民族义旗,广泛发动群众,发展壮大自己,扩大以“民先”为骨干的抗日队伍,并很快地将抗日救亡活动由宣传群众转到了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阶段。

 

  随着抗日运动的开展,潍坊各级党组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37年8月底,寿光成立了寿光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以张文通、朱子统为主创办了油印小报《大众报》,鼓动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县委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受革命影响较深、群众基础较好的南北台头、张家庄、牛头镇、崔家庄、王高镇一带。昌邑党组织决定以昌北作为开展抗日活动的根据地,重点放在瓦城、东冢、卜庄一带,准备举行武装起义。1937年10月中旬,在潍北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的地下党员同潍县城的“民先”代表在华疃县立中学召开会议,互相介绍情况,这样,潍县最基本的两股抗日力量便联合起来了。在青州,重建了东朱鹿党支部。

 

  1937年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州,并继续沿津浦线南侵。在此危机关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在济南、泰安召开紧急会议,遵照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做出了在山东各地分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决定。

 

  1937年10月底,省委宣传部长林浩代表省委宣布建立中共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由鹿省三任书记,张文通任组织委员,杨涤生任宣传委员。此后潍坊各级党组织的建设进入了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各县县委建立后,积极将党组织向基层发展,至1939年底,潍坊现辖区域内成立区委近40个,许多村庄建立了党的支部,党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抗日武装队伍英勇斗争

 

  1937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司令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布防胶济铁路东段的国民党第五十一军也仓惶撤往徐州地区,致使日本侵略者不费枪弹轻易就过了黄河,占领了济南。日军渡过黄河后,很快又占领周村,并沿胶济铁路疯狂东犯。此时,鲁东告急,尤其是各县的国民党政府纷纷准备弃城逃跑。日军步步侵占潍坊,鲁东工委决定各起义部队立即起义。

 

  12月29日,中共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在牛头镇集合举行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马保三任司令员,红军干部韩明柱任副司令,张文通任政委,杨涤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三、五、七、九中队以及特务队、骑兵连,共约700人。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成立,是潍坊人民抗战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共产党人在潍坊大地上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它是我党全面抗战的结果,标志着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此以后,我党领导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同日伪军作战,靠自己部队的力量开创根据地,坚持进行民族解放战争。

 

  1938年1月9日,日军侵入寿光县城。2月4日,整编后的八支队在寿光城西南三里庄以东的潍博公路北侧分三段埋伏,这次战斗速战速决,击毁敌汽车1辆,消灭日寇军官3名、士兵1名,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三里庄伏击战,在潍坊大地上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用铁的事实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谬论,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潍坊人民,同时,也为其他抗日部队做出了榜样。三里庄伏击战胜利的喜讯,很快传遍了寿光及临近各县,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掀起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参军热潮,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余人,拥有各种枪械近千支。

 

  2月中旬,部队又在三合庄一带打垮伪华北治安军散兵一股,缴获步枪70余支。起义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寿光、益都、广饶等地的小股抗日武装相继编入,队伍扩大到2000余人。12月,马保三率部越过胶济铁路挺进鲁中,进驻沂水、临朐一带,参与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

 

  1938年1月27日,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又将潍县、昌邑、安丘等地的十几股武装集中,于潍北蔡家栏子一带举行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任政委。

 

  1938年3月,在东曹庄起义的部队定名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在奔袭朱里、突袭潍东驸马村后,又组织数万群众,对坊子至蛤蟆屯之间的10公里铁路进行了大破袭,将所有的枕木、夹板、螺丝钉、电杆、电线全部掀掉、拆除,并在拂晓乘敌人熟睡之机,袭击了蛤蟆屯车站,杀伤日军8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月25日,第七、八支队在昌邑北部瓦城会师。4月2日,第七、八支队联合袭击柳疃镇,毙伤日伪军一部。4月5日,两部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奉命东进掖县、黄县地区,与胶东第三军和掖县第三支队一起开辟蓬黄掖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6000余人。

 

  7月,该部奉命回师西进,经昌邑、潍县、寿光,返回小清河以南地区。9月,与第三支队一起,巩固发展了清河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8日,在长山城西孟家庄与敌遭遇,一场激战,歼日伪军40余人,第八支队副司令员韩明柱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平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赵志刚、董昆一、王辩等人,来到诸城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共诸城特别支部和中共诸城临时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鲁东南地区主要包括诸城、日照、莒县、沂水一带山区。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一带就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在五莲山区组织过暴动,群众基础较好。1937年10月,进步青年王国栋(鲁平)在诸城北部都吉台一带组织起一支200人的“抗日自卫队”。11月,在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大北杏村,由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和进步青年王东年等人发起成立了北杏支部,与地方武装莫正民部合作成立了“第四游击区独立第一支队”,莫正民任司令,王东年任政训处主任,队伍发展到数百人。

 

  l938年2月,日军先后占领诸城、日照、莒县三县县城。1938年10月,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开往诸城南部山区石河头一带,在诸城县独立营的配合下,拔掉了朱解、瓦店两个伪据点,然后进驻泊里镇,在诸胶边一带活动,控制了王家滩以东的大场、小场出海口,开辟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第二支队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

 

  1938年4月5日,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宣传部长胡维鲁在东朱鹿村召开了骨干分子会议,将临朐、益都的抗日队伍合为一体,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支队共约300余人。5月与李人凤领导的三支队合并,7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

 

  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同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使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成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在整编中,七、八支队编为山纵第一支队,驻鲁中山区的临朐、沂水一带,成为人民抗日部队的一支劲旅。

 

  抗战初期,潍坊各级党组织除了在寿光、昌邑、潍县、临朐、益都集中领导建立了机动性较强的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外,还在其他各县领导组建了许多人数不等、灵活机动的抗日武装。昌乐县在北展村成立了山东省第八区抗日别动大队第十七大队,后与抗日武装第三十二大队合并一处。还有高密县爆炸大队、安丘县独立营等也正式宣告成立。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潍坊各级党组织又在更大范围内领导建立了独立团、独立营、县大队、区中队等许多地方武装。组建之初,虽然人数少、武器差,但他们自诞生之日起便英勇地投入了抗日游击战争,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消灭敌人,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先后爆发了大小20多次抗日武装起义,在较有影响的十次抗日武装起义中,潍坊地区的牛头镇起义和跨潍坊地区的鲁东南起义位列其中。在党的领导下,潍坊地区还举行了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和抗日战役,发动了昌邑瓦城镇起义,安丘大朱旺村抗日武装起义,潍县东曹庄起义,组织了三里庄伏击战、烟潍公路南平旺村截击战……他们不仅打掉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面对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不屈的潍坊军民奋力抗击着日军,捍卫着家园。

 

  日军暴行制造多起惨案

 

  日军侵入潍坊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潍坊大地遭受日寇铁蹄践踏。日本军队所到之处,房屋工厂被破坏,资源财富被掠夺,人民生命惨遭杀戮。

 

  日军进入潍坊地区后,实行三光政策,制造多处无人区,其中在临朐、沂水、沂源、博山四县边联地区,制造了一个方圆近百里的“无人区”。

 

  日军于1938年1月23日侵入临朐,占领县城。之后,陆续在冶源、南流、瓮石山、上林、常庄、大埠山、大关等地设立据点。为了震慑临朐人民,日军大肆杀戮,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仅1938年3月26日一天,日军在唐立店子村用刺刀刺死村民10人,纵火烧毁了全村700多间房屋;在马存沟村烧毁房屋300余间,杀害2名村民;在南岳庄村烧毁房屋300余间和1所学校;在大岳庄村烧毁房屋186间,杀害村民4人,并抢夺大量财物,造成几个村1000多名村民无家可归。同年8月15日,日军“扫荡”龙岗村,将数百名农民围于龙岗村南的沙滩上,用机枪扫射,当场打死75人,打伤40人。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就在临朐制造了107起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屠杀事件,杀害平民449人,其中妇女儿童占三分之一左右,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日军极端蔑视中国人的生命,“扫荡”时肆意杀害无辜平民;演习时随意以附近农民作为攻击目标将人炸死、刺死;有时仅为取乐,就将人当活靶子枪杀。五井镇黄崖头村蔚学武一家6口人,妻子和儿媳被日军杀害,两个儿子被伪军杀害,他去五井赶集的路上被日军当活靶子开枪击伤右臂,因无钱治疗,右臂腐烂脱落。

 

  1940年至1943年期间,由于日伪军烧杀掳掠,加上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导致临朐县人民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大量群众因饥饿、疾病死亡或逃亡,全县人口急剧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杀害和冻饿而死者达10万多人,典妻卖子1.4万多人,外出逃荒要饭达16.8万人,县内仅存8万人,成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日军正是制造临朐“无人区”的最主要元凶。

 

  1938年农历三月十六,在寒亭的南平旺村与北平旺村之间的烟潍公路上,发生了一场震惊鲁东的军民联合伏击日寇军车的战斗,后人称之为“南平旺伏击战”。在这场伏击战中,抗日游击队队员和南平旺村村民团结抗敌,歼灭日军16名,缴获轻机枪1挺、大盖枪8支、手枪1支、弹药2箱、军用物资1宗,日军汽车被烧毁,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然而,有一个日本鬼子侥幸逃脱回去报信,从而引发了日寇惨无人道的报复行为。

 

  据史料记载,从1938年农历三月十七开始,从潍县城出动大批日军,先后到寒亭附近的廿里堡、郭家官庄、陈家官庄、南平旺、北平旺、齐家埠、地方寺等数村杀人放火。

 

  农历三月十七火烧廿里堡村,多数村民得知日寇报复提前逃离,当日该村3人被鬼子枪杀,其中一名妇女被烧死,另有王姓父子回家途中被日军枪杀。该村房屋基本被烧尽,最后只剩3间民房。农历三月十九,日军又火烧南平旺村,该村有7位村民遇害,房屋大部被烧毁。当天,日本鬼子又将北平旺村的前街,以及赵家埠、齐家埠、河西村等一起点了火。郭家官庄村有7人被日军杀害,一百多间民屋(包括庙宇)化为灰烬,全村仅剩东门里和邵树梓家的5间房子没有被烧掉。

 

  1938年7月16日,因怀疑村里有游击队员,侵华日军血洗东七甲张村,共杀害村民11人,烧毁房屋110余间。这是日本鬼子侵占潍县后制造的首起惨案,当时被称为“东七惨案”。

 

  日军在潍坊大地上的累累暴行,罄竹难书。

 

  掠夺侵占潍坊资源

 

  到民国初年,潍县即有“东省大邑”之称,民族工业崭露生机,呈昌盛之景。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潍县城,广文中学和小学被迫停课,部分师生流亡到内地。日本人大肆吞并潍县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欲将潍县建成“支那的名古屋”。日本侵领者一方面掠夺煤炭等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诱使、迫使民族工业实行日华合办,通过推动“日华合办”、干预物资配置、阻断城乡交流等手段,控制经济实体、掠夺城市财富,为侵华战争服务。

 

  潍县当时共有6家染厂,是华北有名的机械染布基地。信丰不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高,资金活动力最强,而且出口精良,价格低廉,使外国布匹在潍无推销之余地。日寇为了控制潍县经济命脉,首先无理地要求信丰染印公司实行日华合办,1939年9月实行日华合办,日方利用经济优势,优先贷款,优先采购坯布、颜料,获得很大利润,日华合办的信丰六年间大大发了中国的国难财。后来,又有两家企业被迫参与“中日合办”,占到潍县印染实体的一半。

 

  潍坊华丰机器厂的创始人和经理滕虎忱一生致力于华丰机器厂,使潍县机械行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自华丰建厂到“七七”事变18年间共造就技术人员千余名,除留厂工作约500人,余者均分布在外,担任技术工作。他主持仿造研制的产品,对机械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华丰为代表的机械行业和织布业,还有不少新兴工业,如染厂、颜料厂、火柴厂、面粉厂、制革厂等先后成立并相继发展。他还计划制造挖泥船,协同地方挖深河道,行驶船只,使潍县成为火车、汽车、航船都可运行的四通八达之城市。不幸逢“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潍县沦陷,挖河行船之计划未能实现。

 

  1934年5月16日,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华丰工厂,参观了厂房车间、设备装置和营业部,冯将军非常满意,赞扬了滕虎忱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厂精神,并深有感触地对他说:“全国如有200人能像你这样有血性、能奋斗、国家前途就有很大的希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滕虎忱预感到山东沦陷将不可避免。他表示华丰的设备绝不让日本侵略者利用,自己也绝不与日本合作,他多方奔走,准备将华丰内迁汉口。要求当时山东省政府协助,请其提供40车皮装运设备。省府人员虽口头应允,但毫无实际行动,直到掌握山东军政大权的韩复榘撤出济南时,连一个车皮也未弄到。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滕虎忱向董事会辞职,声称绝不和日本人打交道,决心流亡抗战,并将华丰全部资产上交董事会。

 

  1938年1月10日潍县沦陷,日本侵略者迫使华丰实行中日合办,因滕虎忱流亡内地,由董事长张执符与日本人磋商成立华丰机器厂株式会社,开始制造军火。在1939年至1940年间,日本人先后将华丰一、二厂的全部机动设备141部和所有原料以及拆除厂房后的各种建筑材料,共装9列车运往济南,建立了历山工厂,专搞军工生产。从此,滕虎忱总值150万元的华丰机器厂被日本侵略者掠夺殆尽,仅在华丰营业部及惠东药房后院隐藏下部分物资为日后恢复生产,留下了条件。

 

  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潍县最早创办的化工企业,在交通阻塞、原料来源断绝,通货膨胀等不利条件下,裕鲁公司的颜料生产也出现了萧条不振的状态,市场缩小。日伪人员乘机敲诈勒索,有一次借口清查控制物资,被敲去伪联银二亿元(等于青膏200箱)。日本还企图将裕鲁实行中日合办,经百般设法周旋,其阴谋才未能得逞。到1945年日本投降,企业资金已亏赔了60%。

 

  1939日本成立“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1941年山东廿里堡烟厂由日本人接管,改名为山东廿里堡振兴一厂(即北厂)和二厂(南厂),隶属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日本人大西任厂长,强迫农民种黄烟,收购价比英商还低,对工人打骂视为常事。

 

  日寇步步蚕食已经崭露生机的潍县民族企业,直接打断了潍县城市经济的发育、壮大进程,造成了潍县城市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潍坊日报)

 

 

 

 

 

 

 

 

 

 

Top